2008年1月29日 星期二

司馬遷傳, 霍必烈著

2008年2月初
由於受到小Mi同事的重託,所以才到圖書館借閱此書,小Mi同事希望我可以為她尋找出,一位不朽的中國歷史學家、《史記》的編著者-司馬遷的傳奇一生,與及慘遭閹割的原委。

我本身對中國歷史的認識非常膚淺,對中國文學也完全沒有研究和認識,所以除了知道司馬遷是《史記》的編著者之外,其他有關司馬遷的事跡,可以說完全不知道。

當我看完此書之後才知道,原來有關司馬遷個人的生平事跡,於歷史古籍上並沒有詳盡及確切的記載,就連他的生卒年、月、日,都是依靠其他有限的史料文章,於字裡行間的片言隻語之中,琢磨推敲而估計出來而已,而有關司馬遷於著作《史記》的經過和遭遇,則相對地比較清楚和得到考證。

司馬遷的真正姓氏,其實也是不能得到考證的。「司馬-原來不是姓氏,是由唐、虞時已有的一個官職名稱而已,只要是成為司馬這個官階的人,整個家族成員的姓氏,便會從此被改以司馬氏稱呼。於書中所說,「司徒」原來也是古代的官職,位列「司馬」之下。這些資料,我以前一直都沒有聽聞過,真令我感到意外,以後若有機會認識到姓司馬或司徒的人,就知道他們的祖先,以前一定是頂頂有名的大官了。

司馬遷能夠成為萬世不朽的偉人,主要原因是他的著作《史記》,而他是憑藉着怎麼樣的信念和支持,使他可以完成這一項艱巨偉業呢?看過此書我才知道,司馬遷著作《史記》的經歷,是一個徹徹底底慘痛而悲哀故事,這是多麼的諷刺、多麼的傷感啊!

於司馬遷二十六歲時,父親司馬談得重病,他臨終對司馬遷的遺言,是千叮萬囑要他寫成一部完整的歷史書,於是,司馬遷便因為父命、因為承繼父業,便開始寫《史記》了。 大慨十年後,司馬遷三十六歲時,他的官職是太史令,當時有一位忠肝義膽的將士叫李陵,他自薦以五千之兵出征,迎戰匈奴近十萬大軍,雖然沒有得到箭矢和糧草補給,又沒有任何援兵幫忙,但仍奮不顧身的戰至最後而被俘虜,但當時在位的漢武帝,卻認為他投降匈奴是苟且偷生,並對他沒有以死殉國非常不滿。而當時朝上的官員,為了逢迎漢武帝的意思,便盲從附和地辱罵李陵有負國家重望。 但司馬遷沒有埋沒良心,盲目地說出漢武帝想聽的說話,他說出自己的真正想法,他認為李陵投降一事,只是出於無奈的權宜之計,他相信李陵必定會尋找機會回國報答漢室,漢武帝震怒於司馬遷的異見,大怒於司馬遷為李陵辯護,於是便不由分說的把司馬遷判到“蠶室”入獄,並全家當誅,隨後更在獄中慘遭“腐刑”,“腐刑”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殘酷的刑罰,受刑者會喪失性能力,即是現代俗稱的閹割。

司馬遷受到獄中的折磨和屈辱,曾經想過自殺,但他為了完成不朽的著作,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,便沒有輕言放棄,他堅持以苟延殘喘的生命,投以全部的精力和心血,終在二十年後,完成了古今中外的史學名著-《史記》。

沒有留言: